Model S LR好?還是直上Plaid?堪稱教科書級別乘車體驗分享 | 電車未BattWay-台灣最大電動車資訊平台
車主分享
Model S LR好?還是直上Plaid?堪稱教科書級別乘車體驗分享
彭明義
來源: 彭明義
SHARE

從 2017/11/6 Tesla Model S 75D 交車,轉眼已經超過 5 年半,曾經回頭率超高的特斯拉電動車,到現在見怪不怪、滿大街都是,這段期間 FOTA 次數多到數不清,每隔一段時間,都有新的功能、驚喜(或偶有臭蟲)降臨,雖然前兩輛 Model S 都已經不在我的手中,但看到它們仍頭好壯壯的在為新車主服務,真心覺得為了汽車電動化做出實質貢獻(笑)。

《購車源起》

2021 年 Tesla 宣佈了外觀小針美容、機械性能脫胎換骨的 Model X 與 Model S,而我卻沒有在第一時間下訂,一方面是因為當時 Model S Long Range 才到手剛滿一年,沒有換車的動力,另一方面我家只有一位駕駛 + 一輛汽車的需求,因為不知道何時才能進口與交車,實在很難規劃無縫接軌的一出一進。

去年 1 月某一天,也不記得發了什麼神經,可能是在某個超充站充電等待時,觀看 Netflix 反應又慢、畫面又小的雙重衝擊下,很無腦地就在 Tesla 官網下了 Model S 盲訂,希望新的橫置螢幕能完全釋放車上的娛樂功能。是的,為了一個橫置螢幕買車,的確和以往換車的原因大相徑庭,不過這也可能是在多年特斯拉體驗洗禮下的一種行為改變。 今年 3/30,Tesla 無預警更新官網,台灣的最終定價同步出爐,預告今年第二季可以開始交付。得知消息後,我便手刀補足購車訂金,卻也陷入反覆的揪心拉扯之中,確切印證了「天下本無事、庸人自擾之」這句老話!

《選擇困難》

糾結點是在:(A) 要選 Long Range 還是 Plaid,以及 (B) 到底該挑什麼配備。Model S 是最符合我用車狀況的車款,1~2 人為主,偶爾乘載 5 位成員,不要過大與過高的車身,相對更好的操控。起初我更傾向選擇 Long Range,因為除了性能外,它和 Plaid 的配備功能並無二致,比前代 LR 增加了近 180 匹的馬力,有絕佳(第三方實測所有電車第一)的續航距離,和前代幾乎一樣的價格,可以說是無痕替代的最佳選項。 在配備選定、訂單提交、車輛配對、暫定交車日為 6/12 後,我又猶豫了,考慮兩個主要的缺點:其一是拿掉 USS 超音波感測器後,智慧召喚與停車輔助功能被暫時閹割(希望趕快透過軟體升級搞定),總覺得少了兩項非常實用的功能;另一點是 Tesla Vision 對於保桿前後的距離估計準確度堪慮,在台北大不易的開車、停車環境,超過 5 米的車長讓駕駛更需要精準的車距資訊。5/31 我主動通知 Tesla 交車人員放棄配車,想之後再觀望看看。

人生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,6/8 原本的 2019 Model S Long Range 順利交付給下一位愛車人,瞬間失去了主要的交通工具。同時在網路上研習了很多國內外的文章與影片,想到以前 Performance 版和 Long Range 的高價差,再比較現在 Plaid 版本與 LR 的差異:後輪多一顆馬達、配有扭力向量分配和碳纖維包覆的轉子、碳纖維內飾(我和老婆都更喜歡的顏色與質感)、強化的煞車來令片(輔以悶騷的紅色卡鉗),碳纖維小尾翼等,最終得出比 Long Rang 多 350 匹馬力,再加上Plaid 專設的賽道模式,以 32 萬的價差而言,實在是太太太過於超值。 幾經考量,最後我沒有選擇需要加價的車色,也放棄了最具科技感的白色內裝,很務實的僅開啟 EAP 而非連續兩輛都購置的 FSD,將省下的資源轉投入 Plaid 升級、21” Arachnid 鋁圈與 Yoke 方向盤。在超級給力服務又好的交車專員 Kate 協助下,6/12 快速下好離手,6/14 配到車,確認安排 6/26 交車。 {{promo_picture}}

《世代差異》

身為 5.67 年的 Model S 車主,長時間駕駛 75D, RAVEN Long Range,到目近開了近兩週的 Plaid,應該可以更貼切的感受其中的差異。從 75D 轉換到 RAVEN Long Range,最大的升級感來自於電池加大 33% (75kWh 到 100kWh),兼顧舒適與操控的 RAVEN 氣壓懸吊系統,不再卡頓的中控螢幕,更紮實的組裝及更少的車內異音,雖然馬力同時也提高了超過了 50%,但在常用的 50-130 km/h 區間並不會非常明顯地被表現出來。

從 Model S Long Range 換手到 Plaid 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,如果先忽略外觀,我感覺是駕馭兩輛不同類型的車,「改款」可能不是一個合適的詞來形容這兩輛車的差異,重新學習如何駕馭這位「陌生的老朋友」是我這兩週的功課。

《駕駛艙》

Yoke 方向盤只是形狀不一樣,把 F1 操作概念帶入轎車駕駛還是挺有趣的體驗,這部分一兩天就適應了。不過把所有的撥桿全部改成方向盤上的按鍵,還真的蠻挑戰開車超過 30 年老司機的三觀。在以直線為主的駕駛狀態時,按鍵相對的位置還算容易養成肌肉記憶,除了離姆指比較遠的按鈕外,大多可以順利操作。但是在轉彎、停車、迴車這類需要大幅轉動方向盤的場合,要能準確按到這些按鍵就不大容易了,在需要但是一下找不到喇叭、左右方向燈這些常用的按鍵時,你就會懷念那幾根存在 n 年撥桿所帶來的無腦便利。Yoke 造型方向盤當然不會一無是處,削去方向盤上緣後,儀表板可視範圍是完全無遮擋的,這點或許在 Model X 的超大前檔上會體現得更為透徹。

把排檔桿放到螢幕左側與「撥桿消失」相比就還好,觸控螢幕上面滑來滑去大家都被平板教育的很好,向上推就是往前,向下拉就是往後,邏輯容易懂,操作也不困難,唯一要習慣的是入檔後的確認音,沒有聽到確認音就表示沒有換檔成功,此時若踩電門,車輛將不會往你心裡想去的地方移動,然後接下來大概率的會是踩剎車,重新確認入檔。 透過中控螢幕來設定、管理、操作所有的功能已經是所有特斯拉車款的共同特色,原則上從 LR 到 Plaid 沒有太大問題,不過原來 LR 可以在駕駛座前螢幕上看到的資訊更為多元(里程、能耗、胎壓、避震等等),透過左右滾輪還可以自行選擇兩側的訊息組合,現在除了在賽道模式,駕駛座螢幕的資訊是固定、不能自訂的。這個設計其實有點惱人,雖然所有資訊都還是能在中控螢幕上取得,不過會大幅增加駕駛人操作中央螢幕的「必要性」,如果再加上副駕也必須使用同一個螢幕來調整溫度、風量、風向等,我感覺開 Plaid 是更忙著在中控螢幕滑來滑去。

《影音系統》

歸功於採用超強的 GPU (Navi-23 GPU, FP32 / 10 TFlops 的運算力),這個「牛仔很忙」中控螢幕上面的動畫、轉場、更新幾乎沒有可見的 lag,在 LTE 網路夠力時,Google Map、網頁瀏覽、Netflix / YouTube 都跑得十分順滑、古溜古溜。除了之前就有的影音串流平台,這次遊戲盒內又多加了 Steam 平台,只要安裝 Steam 軟體、註冊帳號、下載 Steam Mobile app,配上藍芽遊戲手把,就可以在車內透過 Tesla Network 下載、玩轉 Steam 裡面多樣化免費或付費遊戲。 {{promo_video}}

特斯拉新款 Model S/X 搭載高功率晶片 Navi-23 GPU(來源/Tesla)
 

新車的後螢幕開啟了後座的平行宇宙,後座乘客可以在旅途中選擇多樣化的視聽娛樂,而不會被前座的需求給硬性綁架。當然,在後座播放影音內容時,好像是不能同步到前座,前座的喇叭會暫時消音。而當前座開始播放內容時,是會「蓋」過後座的選擇。後螢幕不僅是影音中心,後座的空調出風口整合在螢幕上方,風量、風向、溫度都通過螢幕觸控調整,後座也能控制副駕駛座椅前移,挪騰更大的右後方腳部空間。後座的中央扶手上不僅僅有兩個杯架,還有兩個無線充電板。若一車四人出遊,每個成員都可以保證手機電池沿路飽滿。

車艙內的靜肅性一直是電動車的優勢,但當你聽不到引擎與排氣管的聲浪時,其他的聲音就會更容易被聽到,不管這是車室內的組裝異音、懸吊作動的聲音、來自輪胎的胎噪、還是還是由其他車輛產生的噪音。這次新車有很貼心的導入雙層玻璃,再添加主動道路噪音減少功能,透過前座麥克風的收音,由音響喇叭製造減噪後的「安靜」區域。這個功能每次車輛發動之後,似乎都要花一段時間重新校正,整體而言車室內是比前代更安靜一些,但是否是因為這個功能發揮功效,我還不是那麼確定。

《操控性能》

Plaid 能夠提供噁心的馬力與扭力已不用我再覆述,去 YouTube 搜尋 Plaid 裡面一堆噴來噴去的影片。日常開車我都只放在舒適模式,在高速公路上會換成運動模式,如果想要體驗「水平方向」高達 1.4G 的重力加速度,設為 Plaid 模式再開啟直線競速模式,電門煞車同時踩到底,放掉煞車後 2 噸重的車子彈射出來的感覺,一定讓你的靈魂和身體暫時無法同步。實駕的感受是隨時隨地呼之即來的充沛動力,不管是在 50km/h, 75km/h, 100km/h, 125km/h 巡航時,只要電門一腳補下,車子悶不吭聲的即刻發力狂奔,沒有動力天花板的感覺真的有點瘋狂。

選配的 21” Arachnid 黑色鋁圈搭配的是前 265/35 ZR21,後 295/30 ZR21 的米其林 Pilot Sport 4S,為了能 hold 住狂暴的 1,020 匹馬力,PS4S 也只能算是中偏高階的選擇。說實話,性能胎的問題其實不大,頂多就是行駛時胎噪比較大一些,磨耗比較差一些。真正不足的是在激烈操駕一段時間後易熱衰竭的煞車力道。這點已經可以透過 Track Package 的煞車升級套件來補強,台灣目前還沒有在已開放選購的區域之列,只有裝了這一套約 47 萬台幣的碟盤、卡鉗、來令片,Plaid 的完整運動能力才算真正地被解放。

雖然 21” 輪圈配置的都是極低扁平比的輪胎,兩週的駕駛期間,我在駕駛座上沒有感受到比原來 19” 胎圈更多的顛簸或回震,不確定是不是在氣壓避震的調校上有更細緻的精進。265 或 295 的寬胎,35 / 30 的扁平比,如果要進軌道式自動洗車,需要特別小心不要讓導引前後輪的金屬軌道刮到鋁圈。特斯拉也貼心配置了洗車模式,進洗車隧道前開啟,相關的感應器、門鎖、雨刷、後照鏡都會自動關閉,車輛進入 N 檔,避免洗車時不需要的作動。 {{promo_picture}}

《空間利用》

這次的中控扶手區開發了更多的功能與空間,兩個無線充電座讓駕駛與副駕可以同時為手機充電,在兩個座位中的扶手前艙又大又深,最上層是整片的滑蓋,讓中控台整體性維持的非常好,中層有可以伸縮的製物盒與杯架,往兩側推開後下面是寬敞的置物空間,立面上還有兩個 36W 的 USB-C 插座,機能與擴張性滿滿。後段的儲物空間是透過掀開上方扶手存取,雖然不是很寬,但是蠻深的,這裡很建議買一個格層,將空間分成更好用的上下兩部分。

後車廂做了小幅更動,新添的後排座椅釋放鈕,讓使用者在車後也可以鬆脫後排的座椅,裝載大型物件時更方便。後車廂完全「平整化」,沒有再留下孔洞,使得空間更容易利用。原本 LR 左下方的孔洞,現在多了一個獨立蓋板,很適合儲存充電用的轉換頭。車廂下層的隱藏空間還很深,可以找個容器收納各式清潔、整理小物。最右方立面現在多設了攔網,也能放一些常須存取的物品。

特斯拉的全景天窗視野超好,不過炎炎夏日也成為無法遮蔽的直射熱源,我是直接買了一塊原廠的可拆卸頂棚遮陽簾,雖然美麗的藍天會被部分遮蔽,但過濾後的陽光就不會讓人覺得曝曬在日頭下,也大大加強了冷氣的運轉效率。後車廂的上掀門上也有一大片玻璃,原廠同樣為了這片玻璃設計了可拆卸遮陽簾,一般來說這塊都會貼車窗隔熱紙,而且位置也不是在後座乘客正上方,所以不見得要裝遮陽簾。2023 與 2013-2019 的 Model S 都有上述的配置,不過版型不大相同,所以要根據正確的年份購買對應商品。

《如假包換》

一直以來最為人詬病的公差問題,在新車上看起來還好,唯二比較明顯的是在後車廂關閉後,廂門左側和左側 C 柱 + 葉子版間有高低段差,同樣位置右側摸起來是平整的,而左側看起來像是微微開口笑。另一個問題是副座車門的隔音、防水條,在靠近後照鏡的地方是翹起來的,嘗試加壓塞回都無效,同樣的位置在左側又很平坦。只能笑說我買到的是正版美製特斯拉,傳承母廠 DNA 的同時又是獨一無二的存在。

開了兩週約 300 多公里,目前還有兩項功能要等待額外鏡頭校正完成後才會開啟(自動辨識離開停車位時,應該是上 D 檔還是 R 檔;EAP 作動時在高速公路主動執行換道),全車七個鏡頭都可透過軟體或 app 監控(前、後、車室內,左方朝前、後與右方朝前、後),鏡頭的畫質、解析度也都比 RAVEN LR 有顯著提升。新車配備兩張 NFC 鑰匙卡,用戶可以自行將有執行 Tesla app 的 iPhone 或 Android 智慧型手機,設為額外的藍芽鑰匙,當你的手機接近或遠離車輛時,車門就會自動解鎖或是上鎖。我還是加買了一個車輛造型的「傳統 Tesla 遙控器」,配對完成後就可以透過遙控器啟閉前後車廂、車門,甚至未來啟動召喚。 {{promo_video}}

雖然被拔掉了 USS,在一般道路上,Tesla Vision 對於前後左右空間的推算,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,或許是因為四周車輛與道路的細節,能夠提供更多可辨識的資訊,當面對的是一面白牆,或是一望無際的空地,純粹靠鏡頭的距離預估,就可能會出現較大的差異。據傳在 Model S HW4.0 的保桿中,有發現內建的鳳凰雷達(超高分辨率的 4D 毫米波前向雷達),希望特斯拉可以早日啟動這顆雷達,在純視覺方案上再提升更遠的視距與更高的辨識解析度。

《能源補給》

台灣特斯拉從 2021 年第三季起,就開始配合政府規範,只提供 CCS2 快充接口的新車,對於我這類用了 5 年多 TPC (NACS) 免費超充的老車主而言,的確是很大的轉變。這次為了 CCS2,我做了些必要的研究:一般家充(慢充)市面規格主要有三種:TPC, Type 1 (J1772), Type 2,Type 2 和 CCS2 的上半部是 pin to pin 相容的,如果沒有購置 Tesla Type 2 的壁掛或移動充電器,那麼就需要購買 J1772(大部分停車場都用這個規格)轉 Type 2 與 TPC 轉 Type 2 的轉接頭,如此一來在全台大部分的慢充點,都可以無縫銜接充電。如果要用快充,特斯拉自己的超充站,都有同時提供 TPC 和 CCS2 兩種快充插頭,只是不同世代的站體充電速率不同。第三方的快充通常提供的是 CCS1, CHAdeMO, CCS2 三種規格,CCS2 當然是無痛直上,但若已經被佔用,也可以考慮購買一個 CCS1 轉 CCS2 的快充轉接頭(只能支援到 150A,市場相容率約七、八成),只要快充站有車位,開進去都能充電就完美了。

第三方充電業者都是付費使用快充,現在充電市場是戰國時代百家爭鳴,但除了特斯拉外,其他業者的規模都不大,如果想要左右逢源,隨處可充,下載各家充電與付費管理 app 是無法避免的。我將所有的充電付費都設定在同一張信用卡上,管理每月的家戶外充電費用會更方便。目前聯邦綠卡有提供充電 (Tesla 與 EVOASIS) 與停車(車麻吉)費用 15% 折扣,每月上限 500 元,可以考慮電費集中控管並享優惠。

《寫在最後》

如果一路看到這段,您不是愛車成癡,就一定是電車同路人。如同前面所提,脫胎換骨的 2023 Model S Plaid,即便開了好多年的 Model S,它還是讓我感覺像接觸一輛全新車款,達到舊瓶裝新酒的最高境界(笑)。上一輛 LR 保固內更換大電池時,特斯拉有提供 Model 3 Performance 的代步車,比較這幾天的實際體驗,如果用戶有考慮 Model 3 / Y 的 Performance 版本,真心建議在預算足夠的前提下,同時看看 2023 Model S / X 的 Long Range 版本,性能、功能、續航、舒適度、空間運用都有大幅提升,當然如果想淺嚐一下千匹馬力的狂野性能,Plaid 版本也是任何人與超跑般加速的最近距離。

Tesla 在上半年全球交出了超過 92 萬輛電動汽車 (Q1 440.8k, Q2 479.7k),對於全球汽車市場而言,應該還在個位數的百分比,不過電動汽車的市場持續增長,每個品牌純電車輛的編成也越來越完備。樂見市場百花齊放,消費者有更多的優質選擇,電池純電車到底是不是更好甚至最好的移動選項,時代的演進將會一天天的驗證。減少碳排、抑制極端氣候,已經是人類不能不面對的重大議題,不管是哪一國人、住在哪裡,我們都會被影響,若是行有餘力,都該積極參與。

分享在有紀錄 44 年以來最熱一週的當下。
如果你想購買 Tesla,我的推薦碼在這
使用我的推薦連結購買 Tesla 產品,即可享有現金折價和其他獨家權益。 http://ts.la/mingi4533 {{promo_picture}}

本文經彭明義授權刊登,原文刊載於此

關鍵字:
0
則留言